<track id="n51nj"><ruby id="n51nj"><ol id="n51nj"></ol></ruby></track>
    <pre id="n51nj"></pre>
      <pre id="n51nj"><ruby id="n51nj"></ruby></pre>

      <pre id="n51nj"><strike id="n51nj"><ol id="n51nj"></ol></strike></pre>

      <output id="n51nj"></output>

        <dfn id="n51nj"></dfn><cite id="n51nj"></cite>

        <pre id="n51nj"><strike id="n51nj"><ol id="n51nj"></ol></strike></pre>

        <noframes id="n51nj">
        <track id="n51nj"></track>
          自然科普:?為什么21世紀還會有洪澇災害?最實用的生存安全技能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時間:2023-05-19
          瀏覽次數:574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2023年5月12日,科普中國·星空講壇以“科學防災減災 守護人民安全”為主題,邀請5位來自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專家,通過講述災害科學知識、科普應急避險常識,引導社會公眾提高風險防控意識,推動應急管理關口前移,著力從源頭上防范安全風險,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防汛抗旱專家陳文軍帶來演講:《人不給洪水流路 洪水不給人活路

          以下為陳文軍演講節選:

          大家可能還對兩年前的鄭州7·20暴雨災害記憶猶新。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20”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河南省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


          為什么21世紀的今天還會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是拿洪澇災害沒有辦法嗎?


          01、洪澇災害的風險特點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洪水災害又包括山洪災害,其中山洪災害是當前我國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

          由于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有時難以準確界定,所以統稱為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風險包括:

          一是受洪澇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的地區。

          我們國家二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耕地和四分之三的工農業總產值,都集中在七大江的中下游和沿海平原,這些地方也是受洪澇和臺風嚴重威脅的地區。人口集中、高度城市化必然會出現與河流、湖泊爭地的情況,影響天然水系的泄洪能力,面對洪澇巨災,脆弱性暴露無遺,進一步加重洪澇災害的規模。


          二是受季風氣候和我國特有的三級階梯地形特征影響,大約四分之三的國土面積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155年間大水災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洪水也發生了50多次。

          三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強發的新態勢,又將不斷打破傳統洪澇災害的重現期預測,極端降水、臺風等氣象因素引發的洪澇災害都將不同程度增加。


          02、做好洪水管理

          防洪是個系統工程,做好洪水管理,我們是有可能與洪水和諧共處的。

          首先人給洪水“流路”。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自然資源。

          人水和諧是指人文系統與水系統相互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在不斷改善水系統自我維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資源能夠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救援的支撐和保障。

          尊重自然規律,適應洪水特性。在人類已經過度侵占水域、河道的現實下,對洪水做出必要的讓步。

          為洪水讓出路,還房地基于河,協調人與水的關系。人不能與水爭地,把水的地盤讓出去。

          合理布局工程,科學防控洪水,應用攔、擋、蓄、治、封、排等工程措施調控洪水。傳統的防洪減災行動,是通過工程措施來追求洪水損失的最小化,包括新建水庫、堰塘調節洪水、建設堤防、壩垛攔擋洪水、改擴管網渠道疏排洪水等治水方略,不斷提高防洪工程的標準。

          不僅不可能完全消除洪水風險,而且投入過大,并可能導致洪水風險轉移至其他區域和對生態環境產生長期不利影響等問題,如果維護管理不善,工程措施還存在失效的風險。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新時代的洪水管理則是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協調人與洪水的關系為目的,理性規范洪水調控行為,增強自身適應能力,適度承受一定風險,以合理利用洪水資源,并有助于改善水環境。洪水管理的對象不只是洪水,還包括了人與土地。

          除了傳統的工程措施以外,洪水管理更加注重防洪非工程措施,通過法律、政策和行政、經濟管理與防洪工程以外的技術等,以減少洪泛區洪水災害損失的措施。主要包括:防洪法規、洪水預報、洪水調度、洪水警報、洪泛區管理、河道清障、超標準洪水防御措施、洪水保險、洪災救濟等。


          03、增強自我安全防范常識

          洪澇災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于造成財產損失、環境破壞和設施損毀,更嚴重的是可能危害生命安全和帶來經濟社會不穩定。

          除了在系統層面做好防洪,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掌握科學技能,保護自己,無論你是外出旅游、露營還是參加野外聚集活動或是停留室內工作休息等,都有一些生存安全的技能用得上。

          觀天、看云、測雨、躲水、避山、居安等是預防自然災害的最基礎知識。


          一是觀天,觀察天氣變化。

          天氣是指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天氣現象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及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天氣變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安全最大的威脅。

          二是看云,仰望云系演變。

          云系是指具有一定型式并持續一定時段的云區及其伴隨著同一天氣系統而出現的各種云組成的體系。云系的變化有助于天氣預報。

          三是測雨,測量下雨大小。

          降雨是指在大氣中冷凝的水汽以不同方式下降到地球表面的天氣現象。降水是形成洪澇災害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通俗來講,降雨多了,徑流就多了,水位就會漲,水位漲了,就會形成洪峰。

          四是躲水,遠離河溝洼地。

          要從自己做起,樹立安全意識,加強自我保護,遠離河湖、溪溝、河灘、洼地、水池、河塘等隱患地,防止溺水事件發生。

          五是避山,避開山崖坡腳。

          一般有降雨河流沖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山坡掩體或土體順斜坡向下滑動,雨季時切忌在低洼的谷底和陡峭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六是居安,聚居安全環境。

          汛期氣候多變、突變,常會出現打雷、閃電、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易發生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應優先選擇場地地形較平坦、地勢較高、有利于排水、空氣流通、具備一定基礎設施的公園、綠地、廣場、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與設施,其周邊應道路暢通、交通便利的防災避難場所。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