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n51nj"><ruby id="n51nj"><ol id="n51nj"></ol></ruby></track>
    <pre id="n51nj"></pre>
      <pre id="n51nj"><ruby id="n51nj"></ruby></pre>

      <pre id="n51nj"><strike id="n51nj"><ol id="n51nj"></ol></strike></pre>

      <output id="n51nj"></output>

        <dfn id="n51nj"></dfn><cite id="n51nj"></cite>

        <pre id="n51nj"><strike id="n51nj"><ol id="n51nj"></ol></strike></pre>

        <noframes id="n51nj">
        <track id="n51nj"></track>
          發射中止:搶救火箭的無奈“絕招”
          發布時間:2023-05-18
          瀏覽次數:765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縱覽各國火箭發射任務,發射中止并不罕見,這既是無奈之舉,又堪稱搶救火箭的“絕招”,避免了帶故障飛行由此可能造成的星箭俱毀。例如,今年2月17日,日本新一代火箭H-3在種子島航天中心進行首飛。在芯級氫氧發動機正常點燃后,控制系統向固體助推器發送點火信號前,自檢發現供電異常,故及時關閉了芯級發動機,火箭發射被迫中止。那么,發射中止與發射失敗有何區別?發射中止又有何特點?它往往在什么條件下會起作用呢?

          H-3火箭點火后中止發射(來源:日本媒體)

          特殊“后悔藥”有療效

          發射中止是指火箭在進入發射倒計時后,出于技術、氣象、落區等原因,暫時取消了發射任務。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對載荷和火箭造成很大的損害,反而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手段。尤其是面對技術故障,火箭及時中止發射,泄放推進劑、移除載荷后,開展全面排查,有望實現更高的成功率??梢哉f,這種火箭“后悔藥”往往療效顯著。

          按照時間點,發射中止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發生在火箭點火前,由人員或系統判斷已不能滿足火箭起飛條件。

          比如,美國Crew-6載人航天任務在今年2月27日發射中止,因為系統檢測到獵鷹9火箭點火系統反應異常,及時中止了發射程序。隨后,飛船內的航天員安全離開發射臺,避免了可能的危險。

          第二類發射中止的情況更加驚險——火箭已經點火,但箭體仍被牽制釋放裝置“拽”在發射臺上,或者因整箭推重比小于1,尚未飛離發射架,此刻火箭仍有希望及時中止發射。

          H-3火箭首飛的情況就是如此。芯一級的LE-9發動機點火后,達到最大推力90%時,控制系統檢測到了異常信號。接下來,飛控軟件立即中止倒計時,關閉了LE-9發動機,并取消向固體助推器發出點火信號。經初步調查顯示,異常信號與LE-9發動機的地面電氣設備有關,但最終原因仍在排查中。

          智能化自檢很強大

          雖然發射中止是有效的保護手段,但航天發射任務涉及系統龐大復雜,昔日火箭發射前的檢查很難及時察覺故障隱患,從而錯失了發射中止這樣的“保命絕招”。隨著火箭智能化程度提高,系統自檢性能升級,及時發現問題并在火箭點火后中止發射的案例逐漸增加。只要火箭沒離開發射架,大多是有補救機會的。

          2020年8月,美國德爾塔4重型火箭執行NROL-44秘密軍事發射任務時,上演了驚心動魄的“災難大片”。當時,火箭芯一級和助推器的3臺RS-68氫氧發動機在起飛前3秒突發故障,發動機正常排出的氫氣上升后被點燃,但由于火箭未能飛離發射架,導致烈火迅速包圍了火箭。面對危機,控制系統自動緊急關機,火箭發射及時中止,整流罩內的美國國家偵察局載荷安然無恙。

          德爾塔4重型火箭點火后中止發射(來源:美國媒體)

          據悉,那次任務的載荷代號“導師”,是當時美國最新型偵察衛星,相比廣為人知的“鎖眼”系列,更加神秘。甚至有消息稱,該型衛星的造價超過同等重量的黃金。面對這類載荷,發射方事先必然細心檢查,但仍不能確保排除全部隱患。而在那次發射一年多前,同款火箭發射“鎖眼”衛星時也曾緊急關機,及時阻止了火箭和載荷帶著隱患上天,不久查明了傳感器故障。如果沒有智能化系統輔助排故和決策,這兩次偵察衛星發射任務很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火箭發射前緊急關機的故障并不罕見,往往是發動機點火過程中出現了異常,自動觸發了智能化系統。比如,獵鷹9火箭在2016年2月發射SES-9衛星時,點火系統及時發現1臺發動機的推力異常下降,火箭立即自動中止發射。得益于牽制釋放裝置,火箭被牢牢地“按”在發射臺上,并未起飛,只是因點火劑自燃而發出一陣綠光。

          事后調查顯示,低溫推進劑經過長期靜置后,溫度逐漸升高,而火箭貯箱內的增壓用氦氣混入推進劑并被吸入渦輪泵,導致推力異常。這個故障原因涉及發射前檢查人員的某些“思維盲區”,能夠及時中止發射,得益于靈敏高效的智能化系統。

          力爭防患于未“燃”

          發射中止能夠及時起作用,除了技術因素外,還少不了統籌安排的“功勞”,比如事先設定好不同類型發動機點火順序。

          以H-3火箭為例,作為典型的固液混合火箭,芯級采用高比沖的氫氧液體發動機,同時為彌補推力不足的缺陷,輔以大推力固體助推器。固體助推器的藥柱一般通過分段澆筑成型,再經切削修形而成,具有推力大、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等優點。缺點是一旦點火,其燃燒過程便會自發持續進行,難以像液體發動機那樣通過切斷推進劑供應來及時關機。

          權衡兩種發動機的特點,固液混合火箭在設計點火時序時,固體助推器毫無例外是“墊底選手”。隨著火箭芯級的液體發動機優先被點燃,達到足夠推力且工作穩定后,控制系統才會點燃“不可逆”的固體助推器。一旦發現問題,系統判斷不具備起飛條件,只要搶在固體助推器被點燃前,及時阻斷向固體助推器發送點火信號,并關閉芯級發動機,就能中止發射,H-3火箭便是如此。

          假如系統沒能及時阻止固體助推器點燃,火箭在瞬間大推力驅動下迅速飛起,是否“開弓再無回頭箭”,只能默認發射失敗呢?從理論上講,還有兩種特殊的“招數”可能會降低損失,但即使任務成功,也要付出其他代價。

          第一種“招數”是做好動力冗余備份。如果火箭本身設計有一定的動力冗余,一旦個別發動機出現異常,火箭可以自動關閉故障發動機,并聯的其他發動機可以“接管”異常發動機的工作,通過控制和導航系統重新規劃,適當提升其余發動機的推力并延長工作時間。過去,土星5號重型火箭、航天飛機和獵鷹9火箭都曾以不同方式利用動力冗余條件,基本達到目標,變相提高了任務可靠性。

          第二種補救方式在本質上也是做好冗余備份,借助預留推進劑,延長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只不過“辛苦”的是故障發動機的下一級。

          2016年3月,天鵝座飛船發射過程中,宇宙神5火箭第一級發動機突然提前5秒關機,隨后火箭第二級發動機利用貯箱內的預留推進劑,延長燃燒時間1分鐘,終將飛船送入軌道。事后估算,第一級發動機只要再提前關機1秒,整個發射任務就會失敗,畢竟預留推進劑提供的應急幫助不是無限的。

          然而,考慮到成本效益、工程難度等因素,對火箭的動力、燃料冗余不宜過高期待,動力系統在飛行段出現故障,很容易導致“不可逆”的發射失敗。所以,及時借助智能化手段排查故障,果斷中止發射,把隱患消滅在火箭起飛前,才是真正的防患于未“燃”。(作者:王鑫)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